另外没收的豪强产财,除了田产之外,还有其他大量的财物,其中最主要的几种,粮食就达到五十余万石,黄金有一千五百余镒,铜钱有二百余万枚,白壁数千块,另外如布匹、丝绸、兽皮、青铜器皿等等,也都有大量,看来打土豪果然是一个生财之道。
如果再加上从燕国得到的财物,现在代郡的财产物资可以算十分丰厚,由其是粮食诸备,高达一百二十余万石,足够支持好几年的时间。高原也大大的松了一口,因为从燕国迁移过来的百姓,也要有足够的粮食供应,虽然人口增加是一件好事,但这一批人刚到代郡,不可能马上就能开始耕种,最高也是明年开年之后才能开始耕种,到明年年底才能有收成,这段时间之內,只能由官府提供粮食,以劳动报酬的形式,供应他们的生活。高原狠敲了燕国六十万石粮食,其实也是考虑到这一点。
不过对燕国来的百姓的安置分配方式,宁戚也向高原提出了一个方案,这一次随高原来的这一批燕国百姓,就安置在代郡,而以后的燕国百姓,则分为两批,分别安置在雁门、云中两郡。
因为现在代郡的人口加上了燕国迁移过来的百姓,超过了一百一十万人,而在这个时候,雁门、云中两郡的人口都统计出来,一共还不到四十万,毎个郡都不超过二十万口人,而男性的青壮年劳动力只有五六万人。相比于代郡来说,这两个郡的人口极少,更需要补充。而从燕国迁移过来的百姓,大约还有二十五万人左右,如果补充到雁门、云中两郡,可以大大增加这两个郡的人口,对这两个郡的发展,防御,都有极大的好处。
高原听了之后,也十分赞同,认为宁戚考虑得确实十分周道,自己现在拥有四郡之地,但这四个郡的发展极不平衡,代郡一枝独秀,而上谷郡因为和燕国接攘,也算差强人意,而雁门、云中两郡本来是夺取的胡林、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地区,地方是不小,但人口极少,而且经济社会发展也十分落后,基本就是一个半荒废的状态。
以前赵国的彊土广阔,到可以不在乎雁门、云中两郡的发展,只是当做防御匈奴入侵的一个缓冲地区,但高原现在一共才只有四个郡的地方,当然不能让雁门、云中两郡继续这样荒废下去。另外雁门、云中两郡的地理位置也相当重要,雁门自不必说,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北防要塞,兵家的必争之地。而云中郡的位置大体在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到包头市之间,也就是著名的河套地区一带。
而且从目前列国之间的军事角度来说,雁门、云中两郡的位置仍然十分重要,因此秦国的地势险要,只要据守东部的函谷关,就可以力保整个关中地区不失。但如果将来高原真的有了足够的实力,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,就可以在北方开避对秦作战的第二战场,以云中郡为后勤基地,沿黄河河套地区一带南下,从北直扑秦国,就像是从秦国当头劈下一剑,可以直插秦国河西地区!而秦国的精锐军队都集中在东南部地区,等秦国反应过来的时候,已经来不及了。
当年赵灵武王就曾制定了这样一个灭秦的战略,因此才坚持设立了云中郡,并计划向云中郡大量迁移人口,大力的发展云中郡,就是为对秦作战而准备的。
这确实是一个十分高明的对秦作战战略,而且赵武灵王雄材大略,如果真的能实施起来,战国的结局还未必可知。就算不能灭亡秦国,但也会迫使秦国在北方投入重兵防守,就不能这样一心将注意力放在东方。只可惜赵武灵王正在壮年之时,就因为赵国乱政,被叛臣围困在沙丘行宫里,活活饿死,结案壮志未酬。但现在高原到是完全可以重新实施赵武灵王未完成的战略。
不过目前高原还没有实施这个战略的条件,因为云中郡的生产水平太落后,根本不足以负担大军的后勤供应,而且高原现在所拥有的实力也还不足。但这并不防碍高原先做一些战略准备,如果把燕国迁移来的百姓都安置在云中郡,可以使云中郡的人口扩大一倍有余,对云中郡的社会、经济发展都有极大的好外,也可以为将来实施这一对秦作战战略作好准备工作。
因此高原也立刻批准了宁戚的这个方案,只是要求把燕国迁移来的百姓,全部都安置在云中郡,并且命令宁戚,立剂派人去云中郡通知驻守云中郡的大将陈咨,让他做好迎接的准备。当然,现在高原还不能说过这时为实施对秦作战的准备,只说雁门郡离代郡近,一但雁门郡有事,代郡可以马上出兵救授,而云中郡离代郡较远,因此首先应该加强云中郡的实力。
宁戚听了之后,也没有什么异议,而是立刻尊令照办。
随后高原又下令,现在对燕囱的战斗己经结束了,马上开始在云中、雁门两郡推行新法令,而等燕国的赔偿全部到位之后,也在上谷郡推行。